8月10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調整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500元和400元,漲幅分別在5.63%和4.9%。提價后的93號汽油已接近每升8元,這是發改委今年四個月內第二次上調成品油價,按照目前的國際石油價格和現行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未來不排除國內汽柴油價格達到10元/升。
一石激起千層浪,據媒體報導,各行各業正在跟進或考慮跟進,國內機票燃油附加費8日隨之上調,各市出租車公司、搬家公司反應迅速紛紛表示要跟漲等,物價上漲壓力倍增,抬高了通脹預期,業界預計再次加息不可避免。
由此想到三月份,幾大日化企業巨頭放出漲價風聲,發改委聞聲而動,找部分日化企業約談,結果成績斐然,聯合利華等4家日化企業宣布旗下產品暫不漲價,市場一片歌舞升平。
由此再想到更早以前,康師傅想漲價,也是國家發改委約談,后延了;綠豆、大蒜等農產品想漲,硬是被壓下去了。前幾天鹽的非理性漲價也瞬間消失于無形。
究竟什么行業可以漲價,什么行業不可以漲價?這其中有何規律可尋?
人們看到,石油的價格可以漲,電價可以漲,水價可以漲,天然氣價格可以漲。當然,公務員的工資必須可以漲。
有人說,石油、電、水、天然氣,都是屬于資源性行業且處于壟斷地位,所以得出結論:想漲價并成功實現了漲價的都是所謂壟斷行業。
可當板子打到壟斷上去時,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單憑一個“壟斷”,還是無法漲價的,日化四巨頭就是一個例證。
最終結果終于出來了,盡管還有點扭扭捏捏、羞羞答答:想漲價并漲了價的企業,其背后都有一面大旗,上書兩個大字:“國有!”
由此聯想到最近幾年一個被熱炒的名詞:“中國模式”。
所謂中國模式,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其本質是一個大筆財產通過國家這個渠道由普通納稅人向特權階層轉移的過程。這就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雖然取得高速增長,但普通民眾并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的原因。
任何一種國家行為,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由國家出面組織起各種資源進行。只不過有的國家,是根據大多數人的意愿來進行,結果也是造福大多數人。而有的國家,由于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這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過程,就是權貴階層利用國家力量,使國家資源為少數人服務的過程,也就是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轉移的過程,表現在經濟領域,就是大規模國家投資。這就是世界上的水庫,一半都在中國的原因,也就是三峽工程一定要上馬的原因。
請看下面一組數字:
在一般發達國家,工資占企業營運成本百分之五十以上,中國則平均在百分之十以下。中國勞動報酬只占國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國內消費率僅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比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還低百分之二十,比美國低百分之四十。這說明中國的財富明顯向資本傾斜,普通勞動者工資的增長遠遠趕不上企業利潤的增長。
拉動GDP有“三駕馬車”之說,分別是內需、投資、進出口??纯粗袊@“三匹馬”,內需、進出口這兩匹馬現在明顯動力不足,不足于拉動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
兩匹馬都快沒勁了,拉動GDP的就只有投資這匹馬了。政府想要投資,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首先得有資。資金從哪里來,三條途徑,稅收、國企利潤、公共資源轉移(主要是土地)。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稅率最高的,想再增加幾乎不可能了(全球第二)。而為了維護國有企業的高額壟斷利潤,只能采取損害就業和民生主力軍的民營企業,大規模“民退國進”的辦法,全面加強國有企業在各個行業的壟斷。
這就是國有企業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最終原因,這也是水、電、氣紛紛漲價的的最終原因。裁判都赤膊上陣了,又有什么比賽不會贏呢。
展望一下未來,如果真的有一天,民企(包括合資企業)這群下蛋的雞都殺完了,國有企業將全面實現壟斷,這不過是全面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罷了。
這一天真的會來到嗎?